在現今傳播媒體興盛、資訊快速傳遞的年代,你有多久沒好好靜下心來,聆聽一曲屬於傳統戲曲的典雅呢?一般人常常無法適應傳統戲曲的步調,對艱澀的曲文望之卻步。4月14日在文學院大講堂,「演出」一場別出生面的戲曲講座,由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、台灣崑劇團團長洪惟助主講,上海崑劇團張銘榮、吳雙老師現場示範。洪惟助說:「崑曲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,今天請到的,也是大陸國寶級的演員。」為整場講座開啟了一座將歷史與新意連結的橋樑。
台灣首演 不可錯過的崑曲饗宴
為慶祝中央大學九十六週年校慶,以及崑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首批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代表作十週年慶,中央大學與台灣崑劇團聯合籌辦一系列崑劇饗宴,並由台灣崑劇團與上海崑劇團聯合主演。這次的崑劇演出,有不少都是在台首演,值得親臨現場,一窺崑曲之美。
4月27日及5月7日,由張銘榮老師導演的《尋親記》,分別在中央大學及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上演。《尋親記》的劇本曾獲中國第六屆戲劇節劇本獎,張銘榮也因演出其中的「茶博士」一角而獲「特別貢獻獎」。《尋親記》是從南戲中的〈周羽教子〉延續下來,現今流傳最早的則是明代。因為是齣反惡霸、大快人心的戲,所以特別受到老百姓喜愛,更有人續寫〈再尋親記〉,改編本也不在少數,足見《尋親記》在戲曲中的地位。《尋親記》將在台灣首演,是愛戲人不可錯過的精采崑曲表演。
5月5日上演的經典折子戲〈盤夫〉,由高齡七十歲的蔡正仁演出主角蔡伯喈。5月6日《西廂記》全本呈現,其中的〈惠明下書〉一折,更是台灣首演,由吳雙演出大花臉的武僧惠明;〈長亭送別〉更以少見的「南崑」唱法,帶給觀眾全新體驗。
大花臉與小花臉 來自演員身上的戲
戲劇是人生的縮影,但世界何其之大,一個小小的舞台,怎能容納世間的千奇百態?但如果你看過演員在幕前幕後熠熠生輝的光采,就能稍稍體會。
在《尋親記》中飾演茶博士的張銘榮說,茶博士這個角色,不只演出茶博士而已,還要模仿劇中的其他角色。茶博士是個茶館老闆,擅於圓滑地周旋於形形色色的客人之間,但他同時也是個嫉惡如仇的正派人物。在〈茶訪〉中,茶博士向范仲淹續說往事時,不僅僅是說而已,還以「丑角」的身段,模仿劇中各種角色的身段語氣。
相較於小花臉,大花臉是身分較高的角色。例如關公,俗稱老爺戲,又稱「擺戲」,正如其名,就是讓角色保持不動,以展現其威儀。另外如張飛,為配合其暴躁的角色性格,「唱」與「作」的部份就繁重許多。吳雙在現場展現一小段張飛戲,只見他在短短兩句詩中,即變換了好幾個動作,肢體施展間,濃烈的陽剛之氣展現無疑,一代武將透過演員,震撼千百年後的觀眾。
在《尋親記》中飾演判官的吳雙說,判官雖有官威,如鍾馗等鬼判,但其身型又較其他不同,「學的不好會定型,所以老師一開始都不教,就怕學的不好,變成這樣。」讓全場哄堂大笑。
大花臉與小花臉,都是丑角,卻有截然不同的身段形貌。吳雙以《西廂記》〈遊殿〉中的法聰,展現大花臉。法聰是寺內的知客僧,有些地位。左手持摺扇,一本正經,端莊而有書卷氣。張銘榮則表演了一段《孽海記》中的小和尚下山,示範小花臉。初進俗世的小和尚,對一切都覺得新鮮好玩。小和尚身上也有佛珠,卻是拿來把玩的。只見張銘榮時而甩動佛珠,時而在臉前拱起佛珠,透過拱橋形狀的佛珠,顯現其調皮可愛的一面。演員的年紀在此時已消弭無蹤,他就是個年輕的小和尚!
舞台只是個表演空間,真正的戲,有大半來自於演員自身。他們用唱詞咀嚼人生,用肢體動作琢磨人生,感動觀眾,得到回饋,再從中得到傳承的信心,方有今日歷久彌新的戲曲。
文/校園記者張芳慈
摘自172期《中大校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