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潛藏哪些化學危機?如何還原最真實的新聞報導?本校化學系高憲明教授將兩年來在核心通識「化學與生活」的課程相關教材集結成書,九月出版《毒家報導:揭露新聞中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常識》。以深入淺出方式,讓學生與社會大眾更容易理解生活中必備的化學知識。
現任化學系教授兼貴重儀器中心主任的高憲明老師,研究專長在奈米材料的設計開發、固態核磁共振等,已經發表一百多篇國際知名期刊論文。平日的他,很關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新聞,報章雜誌的生活案例,常成為他課堂上的機會教育,灌輸學生各種有趣、實用的知識。
生活中必備的化學知識
為吸引同學們對化學的興趣,他絞盡腦汁將課程內容科普化、趣味化。如你有烷沒烷的「三鹵甲烷」、風味猶「醇」、「醚」倒眾生、永垂不朽的「福馬林」、燃燒自己、照亮別人的「抗氧化劑」、肥水不落外人田的「無磷洗衣粉」等,每一個主題名稱都創意十足。
在介紹有機化學時,最先談到「三鹵甲烷」。因網路流傳,電鍋在蒸煮東西時,因鍋蓋蓋著,會導致水中的氯氣散不掉,而釋出「三鹵甲烷」,讓食物有致癌風險。高老師說,事實上水中的氯氣含量很低,食物在電鍋蒸煮須30分鐘,且電鍋有氣孔,氯可以輕易揮發,「三鹵甲烷」含量應該非常少。
課堂也有許多案例,來自高憲明的生活經驗。如女兒小時候因生長較緩,跑了大醫院作檢查,發現是血液中的含「鋅」量偏低,詢問醫生之後,發現多吃牡蠣和豬肝可以獲得補充。高憲明說,化學不僅是化學,與醫學、食品科學等都息息相關,掌握基本知識,就能觸類旁通。
「恐懼」來自「無知」
高憲明說,近年來黑心食品不斷地被披露,美國牛肉、國內豬、鴨、鵝肉瘦肉精的使用與殘留問題、飲料中的塑化劑風波,以及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等議題,使得社會大眾對於食品的添加物感到不安與惶恐,讓社會大眾對「化學」產生惡毒的印象。
以「毒」家報導為書名,高憲明說,就是要破除大眾對「化學」的錯誤認知。化學成就了人類現代的文明,帶給人們生活上的便利,但相對的,不當的濫用或誤用化學物質確實衍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,裝備生活中必要的化學知識,就能吃得更安心,用得更放心。
國家講座教授、中央大學教務長李光華十分推薦這本好書,不但對國內的科普教育有幫助,亦是中央大學推動核心通識課程之具體重要成果。中大近年來在通識教育有很大改革,投入許多資源鼓勵優秀教師在通識教育開課,並設置一個委員會審核,確保課程品質。這項努力受到教育部之肯定,2010年榮獲「通識教育領航學校」,為國立大學唯一的一所。
文/秘書室新聞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