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五日晚上六點半,在中央大學光電國鼎大樓外,早有一群熱切的師生及慕名而來的社會人士候在門外,大排長龍的隊伍井然有序,等著在台灣政壇付出一生心力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。在眾人翹首期盼中,李登輝親切地問候排隊等候的學生們「有呷了沒?」來到生氣勃勃的大學校園,李登輝也愈發神采奕奕,為聽眾們演說一場屬於台灣的過去與未來。
風雨飄零的台灣歷史 斷裂時代中的自我覺醒
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的李登輝,親眼見證了風雨飄零的台灣歷史。「歷史上,外來政權紛紛駐紮於台灣這塊土地上,指揮我們應如何如何,那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。」李登輝感慨地說,台灣人長期在外來強權壓迫下,沒有自己的聲音。
那是個「斷裂的時代」,台灣在列強手中被動地轉移,支離破碎的歷史坎坷顛簸,但正因為這些不可抗拒的刺激,才促使台灣人「自覺」,開始思考自己的位置在哪?甚至在文化衝突的抵抗、接納過程中,逐步地反思並自我認同,讓台灣人有機會確立自己的地位。
這股由內部發出的、追求自主的動力,成為台灣日後成長的關鍵。那是「新時代台灣人」的誕生。經歷了外來文化的洗禮後,台灣究竟為何?未來又將何去何從?李登輝在他十二年的總統生涯中,為我們訴說一段民主改革的歷程。
總統的脫古改新 為台灣量身打造的民主
民國八十年,李登輝總統任期中推動的「修憲」工作,終止「動員戡亂時期」並廢除了「動員戡亂臨時條款」,台灣不再只是中華民國「反攻大陸」的戰略基地,而成為「中國民國在台灣」紮根的所在。至此,確立台灣的新位置及其主體性。
李登輝打趣說:「你們沒有當過總統不知道啦!」在他著手改革的過程,艱困重重,「既得利益者太多,導致改革不易。」如何在保守的政壇風氣中,為新時代的台灣打造一套適切的憲政體制,對於當時的總統李登輝來說是場硬仗,卻更是必須走到底的路。他說有時辦公的太累了,回到家,妻子會心疼地要他別再當總統了,李登輝也只能咬牙走下去。
六次的修憲工作,完成了一場不流血的「寧靜革命」。〈中華民國憲法〉原在大陸所創,修憲後賦予憲法新生命,以切合變動的時空,真正實現憲政精神。此外,李登輝亦推動直選總統等,確保台灣中華民國一步步朝向民主發展。
「脫古改新」,不再只是朝代更迭時的空泛口號,對於百姓的承諾、讓台灣人掌握自己的命運、當家做主,成為當權者的首要工作。由舊到新的改革,如何才能徹底?李登輝將教育文化視為首要功課。
領袖的特質 新時代台灣人的遠見
十二年的總統生涯,李登輝身為過來人,給予青年學子們許多勉勵。李登輝認為,要建立台灣的主體性,文化與教育是相當重要的一環,心靈層面的革新才能豐富「新台灣文化」。不只外來觀念,更要融入台灣本土色彩。
李登輝勉勵學子,未來交託在新一代的年輕人手中。想成為一個領袖,不僅要有對中華民國的信念,更要對權力拿得起放得下,以保守自我,不忘初衷。在培養年輕世代的大學殿堂裡,李登輝特別點出教育的重要性,不僅在制度上的變革,更應重視觀念的貫徹。正如他一開始所說的「學生的事,不能失約」,李登輝給予學生相當大的企盼,以自身的人生體悟,為新一代的希望種子指引一個思考的方向。
台灣的未來應何去何從?台灣的定位為何?與中國的交流又應如何拿捏?對於同學的提問,李登輝以台語和中文交雜的親切口吻回應。他說台灣在向外發展之際,也要應善用其有限資源;在與中國的相處、交流中,維持兩岸和平。歷史的證據與今日的革新,不一定能以單一立場說明,需綜而言之,以求在主觀蒙蔽中取得共識。
文/校園記者張芳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