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國立中央大學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- RSS訂閱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82

地物所五十週年 地科院創院長蔡義本返校演講

$
0
0

 「慶祝中大地球物理創所五十週年」,中央大學在臺建校便是以地球物理起家,經過五十年的發展,第一屆考上的校友-蔡義本院長回娘家,與在座莘莘學子分享他見證這半世紀以來,與地科人一同手胼足胝打下的地科江山,隨著一張張映入眼簾的老照片,聽著蔡義本的親身談,彷彿在時空隧道裡穿梭,見證古往今來的歷史軌跡。

大自然的反撲 與地物所結緣

 1959年八七水災造成中南部重大災情,豪雨當天的降雨量已接近其平均全年降雨量,由於地面積水難以消退,再加上山洪爆發,導致河川水位高漲決堤,造成空前的大水災河堤潰防,在大自然無情的反撲中,帶走了蔡義本兩位妹妹的生命。擦乾淚水後,體認到天然災害的無情,讓蔡義本毅然決然放棄原就讀的電機領域轉往地球科學領域發展,要用自己的力量,讓世人對於天然災害有所防患,減少類似悲劇的發生。

 現任地球科學院王乾盈院長在介紹蔡義本時,認為用「積極」來形容蔡義本的行事風格,還不能夠貼切!他覺得蔡義本是「具備攻擊性的前鋒」。王院長憶及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,當時身為地科院院長的蔡義本,隨即招兵買馬投身相關「震災活動」,在他一呼百諾之下,帶領許多專業領域人力前往災區衝鋒陷陣。蔡義本面對一切事情永遠都是先說「好」,應許之後,便馬上進行可行性策劃與執行,就是這樣的行事風格,讓他在該領域默默耕耘,努力付出。

地震與台灣同在 從震驚省思中再出發

 蔡義本表示,臺灣位於板塊碰撞邊界與地震帶上,地質複雜且脆弱,故防災、觀測以及研究要三方並重施行,從教育系統之發展應用於國家社會之中,尤其在國家發生重大災難,人心惶惶之時,蔡義本以當年九二一大地震為例,暗夜的震撼,空前的大災難,地震前後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?帶領國人從震驚省思中再出發。

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前,由蔡義本建議並參與「中央氣象局自由場強震網」及「強震速報系統」之規劃與研發,終能在大震發生後,即時掌握地震位置、規模、大小及震度等資訊,提供震後修訂震區劃分之依據,充實強震資料庫,更重要的是對震後安定民心有莫大貢獻。

 在地震防災研究方面,對於台灣地區活斷層附近學校之普查及耐震改善,訪查了多所位於活斷層附近之中小學校,並加強相關防震宣導。此項工作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,證明該計畫實有先見之明。尤以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,光復國中校舍及操場扭曲變形的破壞狀況,與僅一街之隔的光復國小幾乎無損壞形成強烈對比,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光復國中位於活斷層地震帶上,斷層帶地動強度加上斷層錯動的破壞性,對校舍耐震以及安全都需進一步加強之,此外,更須強化防震宣導,對於學童就學的安全性,竭盡全力地付出。

提攜後進 放眼國際

 蔡義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達十二年,不僅對臺灣本地區進行深入研究,也積極倡導參與全球,與世界接軌,努力將臺灣放置在國際地震研究上的重要核心之一,蔡義本的努力成果不單單奠定中研院地球所之國際地位及基礎,對提昇我國地球科學研究內容與水準亦影響深遠。

 中央大學在臺建校以地球物理起家,歷經五十年的發展,其中,蔡義本籌劃成立中大地球科學學院,並出任首任院長,大力推動增設「水文科學研究所」,完整化地學中「陸海空」三大部分,充實地球系統宏觀觀念,亦設計諸多跨學科學程,擴大地科領域,對我國高級地球科學人才之培育貢獻良多。

 面對未來,蔡義本表示地震科學正在全球蓬勃發展,此亦乃保護本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可或缺的科學。在這領域之內,須整合跨越不同地球科學領域的觀測與研究,方能克竟全功,在蔡義本近五十年來的耕耘與努力之下,臺灣地震科學已建立良好基礎,未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突破,需要更多有衝勁的年輕人一同為該學科努力,為全民謀福祉。
 
 蔡義本依其跨領域學習的自身經驗,勉勵後進,要顧好原有領域的學習基礎與方法,特別在數理能力以及語言能力上更需扎穩根基,透過靈活運用,便可大肆發揮於新領域之中,靠著「科際」整合,勇於衝刺出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。科學由無到有之篳路藍縷,蔡義本為後代奠定了發展基石,期勉未來發展還需要靠後進承先啟後。人生際遇,無論是好是壞,稍縱即逝,勉勵後生晚輩要虛心學習,蹲低是為了跳更高,以便隨時接招。

文/王欣雯
摘自《中大校訊173期》
 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82

Trending Articles



<script src="https://jsc.adskeeper.com/r/s/rssing.com.1596347.js" async> </script>